形态分布
1年发生1代,以老熟幼虫在枝干的虫瘿内越冬。翌春越冬幼虫开始活动,3月上旬化蛹。蛹期20~34天。成虫3月下旬开始出现,5月幼虫孵出并蛀入枝干内危害,至10月上、中旬开始越冬。羽化孔为圆形,直径约3.5mm。成虫脱出比较集中,从脱出到结束历经7~10天;补充营养时咬食叶片边缘呈缺刻状,2~5天后交配,再经1~3天产卵。卵产于1~3年生的幼干和技梢上。产卵前在枝干上咬一倒马蹄形刻槽(随树木长大,刻槽形成明显的深色伤疤),于木质部与韧皮部之间产卵1粒。产卵期5~14天。每雌产卵14~49粒。卵期4~15天。幼虫最初蛀食边材和韧皮部,稍大围绕枝干环食,被害处逐渐形成纺锤状虫瘿,其蛀食的排出物堆集在坑道内,有时从刻槽的裂缝处被挤出。随虫体长大,幼虫渐向刻槽上方蛀入木质部。老熟幼虫于9~10月间在坑道内筑蛹室越冬。
喜光喜温,凡孤立木、小老树、稀疏林分、树冠周围以及上部枝条受害重。被害程度与树株的生理状态相关,长势旺盛的植株较少受害,这是因为:未及蛀入木质部的初龄幼虫因生理失水,其死亡率高达80%。
发生规律
防治措施
青杨枝天牛主要危害杨、山杨、蒿柳等,以幼虫蛀害枝干,被害部位形成纺锤状虫瘿,使枝梢干枯风折,主干畸型呈秃头状,严重影响幼树成林。
形态特征
成虫:体长11~14mm。黑色,密被金黄色绒毛,并杂有黑色长绒毛。触角柄节粗大、梗节最短,均黑色,鞭节各节基部2/3为灰白色,余为黑色。前胸无侧刺突,两侧各有1条金黄色宽纵带。鞘翅满布黑色粗点刻,并着生淡黄色短绒毛。两翅鞘各有金黄色绒毛斑4~5个。
1、选择肥沃的土地繁育和栽植杨树苗,注意杨树的肥水管理,提高杨树的抗虫性,可大大降低青杨天牛的危害。
2、及时剪除带瘿瘤的枝、干并烧毁,降低青杨楔天牛的虫口密度。
3、林间释放管氏肿腿蜂在幼虫活动期按蜂:虫为3:1的比例释放成蜂,可在林间定居而有特效作用。
4、危害较严重的杨树林可于3月上中旬成虫出现期用氯氰菊酯涂抹或喷洒枝干。